登录

上海城投以“BOT”模式走向全国

  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下称“上海城投”)目前还包含强烈的政府投资性质,但是,国资改革的步伐同样在企业中进行。从2005年至今,上海城投完成了“1+3”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履行政府性投融资职能之外,逐步完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职能和城市水务、环境等公共行业的运营管理职能,逐步变身为集三大主体于一身的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专业投资运营商。

  上海城投体制机制的改革,上海城投总经理孔庆伟的话而言是三句话:分业经营,强调专业化;分级管理,强调扁平化;分类指导,强调公司化。

  目前,盯住环境产业市场的上海城投已通过城投控股这个市场化平台开始走出上海,以BOT方式参与异地投资。

  “公益”“经营”分离

  东方早报:上海城投应该是目前上海国资名下企业中政府性质比较浓重的企业之一,从目前来看,即使已经完成上市公司重组,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不足公司总资产的十分之一,仅在200亿元左右。

  孔庆伟:和大多数公司不同的是,上海城投还担负着城市公益项目管理的职能,但是公司经过多次整合,已经逐步将公益部分和经营部门业务进行剥离。

  随着政府“四分开”体制改革的推进,水务、环境和部分市政企事业先后划归上海城投:2005年3月,市水务局下属的18家供排水企业划归上海城投;2006年2月,原市容环卫局下属的环境集团划归上海城投;2006年6月,市环保局下属的固废中心划归上海城投;2007年,市政建设公司和公路投资建设任务划归上海城投。上海城投发展成为集政府投融资主体、重大项目建设主体和城市安全运营主体于一身的政府性投资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

  上海城投体制机制的改革,总体而言是三句话:分业经营,强调专业化;分级管理,强调扁平化;分类指导,强调公司化。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产业跨度的横向扩展,为适应管理的需要,上海城投在管控机制上着力改革创新,按核心产业板块组建路桥、水务、环境、置业四大事业部,实行对所属20多家企业的分业经营模式。随后,我们深化排水和环境板块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在排水板块,实行厂网分离,排水公司定位于公益性企业,主要负责管网的建设运营,确保城市防汛排水安全,通过实施污水终端市场化运营,组建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为市场化拓展奠定扎实基础。在环境板块,实行市场化与公益性分离,环境集团定位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并整体注入上市公司;环境实业则主要负责城市日常环境保洁作业,并担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服务运营商的职责。

  2006年,在管理力量日益充实、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停止了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实现由总公司直接对所属二层次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推动管理流程优化重塑。通过3年多努力,公司管理层级从最初的7层收缩到4层,直属单位及其成员企业从270余家收缩到160家左右,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管理成本得以明显下降,初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类指导和分级管理的管控体系。

  以BOT模式走向全国

  东方早报:后“世博时代”,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放缓,上海城投未来将如何寻求公司可持续发展方向?

  孔庆伟:公司目前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利用BOT模式(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上海城投已经开始走向全国。上海城投将特大型污水终端处理项目——竹园一厂、竹园二厂向社会招商,转让特许经营权;以BOT模式成功中标金山海川自来水项目的建设运营,以BOT、BT模式(英文Build和Transfer的缩写,意即“建设-移交”),投资建设青浦、松江、金山、崇明等市郊9个污水处理项目。上海城投控股还成功启动“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四川、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区,以BOT模式中标近10家焚烧厂和填埋场。公司将在这段时间里建立上海城投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显著优势。

  此外,上海城投也开始探索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

  上海城投在发挥国有资本掌控力的同时,探索推行以股权多元化为核心的产权改革;在转移资本的同时创造资本,有效盘活国有资产。2002年充分发挥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沪芦高速多元化建设运营公司,以30%的资金带动了70%的社会资本;2002年通过公开招标,向法国威望迪(今威立雅)以2.66倍净资产溢价成功转让浦东自来水50%股权,组建全国水务行业第一家整体合资的浦东威立雅公司;2009年推动环境集团向全球实施40%股权的战略招商。

  新闻附件

  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简称:上海城投) 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国有大型投资产业集团。

  上海城投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城投控股,600649)和21家直属单位、2万多名员工、4大核心主业,至2008年底,总资产2102亿元,净资产970亿元,注册资本204亿元。

  上海城投组建以来,在财政资金累计投拨950多亿元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2500亿元,总投资达3500多亿元,实现了以1元财力资金撬动3元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完成了“申”字型高架路网、轨交一号和二号线、“两桥一隧”越江设施、中环线、苏州河综合整治、合流污水治理、多个动迁房和配套商品房项目等60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任务以及其他2000多个城建项目。